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放置花翎顶戴用的。最早出现在嘉庆年间,道光以后开始流行,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时期帽筒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用途也渐渐由实用转为陈设观赏品,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至上世纪50年代人们还将其放置在上房内的八仙桌或条案上,与插屏、座钟等相配。帽筒器型有圆柱、高筒、六楞、竹节、镂空等形状,材料以瓷器为多,也有木、竹、漆、景泰蓝等。
我馆收藏着两件卢葵生制的漆帽筒,这两件帽筒是一对,它们的外型都是竹节形的,高度、口径、底径等也都完全一致,高31.5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14.4厘米,重0.86千克。只是两个帽筒所描绘的图案不同。一个帽筒上描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竹子(见下图),竹丛从脚下的山石中伸展出来,修长挺拔。竹林边一位老者正在对竹欣赏,老者梳髻,短须,身穿宽松长袍,老者的身后一个小童侍立,小童留着齐眉短发,圆圆的脸上带着笑容,双手捧着书匣。图案上方有两行十一个字“新罗山人写于解弢(音涛)馆中图”。图案用笔简洁,只聊聊几笔就形象地勾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苍翠的竹林,错落有致的山石花草,安详的老者,可爱的书童。帽筒底部有刻款“葵生慕古”。
另一个帽筒(见下图)上描绘的是一间茅屋,茅屋周围有草地,几棵挺拔的树木将茅屋掩映其中,屋前屋后还有几株高大的芭蕉,叶子肥大,茂盛,芭蕉旁边几块山石林立。茅屋后有一道篱笆通向远方。茅屋有门有窗,窗前是桌子和椅子,一位老者正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聚精会神的读书。图案上方有两行共十个字“秋窗读易新罗山人写图”。帽筒底部有款“葵生慕古”。 “新罗山人”指的是华岩,华岩(1682-1756)清代画家,号新罗山人,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还善书、能诗,时称“三绝”。华岩在扬州卖画甚久,71岁才回到杭州旧居“解弢(音涛)馆”。他一生贫困,以卖画为生。
卢葵生,扬州人,生于乾隆、嘉庆年间。葵生的祖父卢映之精于镶嵌漆器,在制漆行业中独树一帜,虽然是匠人,但是高雅博古,德艺双馨。卢葵生自幼跟随祖父学艺,一生受祖父影响极深,为人宽厚正直,喜欢和文人雅士为伍,少年时就拜著名画家张赐宁为师父,因此他不仅漆艺超群,在书画上也有较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