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

栏目导航

认识身边的昆虫之三:直翅目

发布时间:2022-04-05 点击数:

直翅目昆虫包括有螽斯、蝗虫、蟋蟀、蝼蛄等种类;世界已知2.3万多种。直翅目昆虫体中到大型。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大;后足为跳跃足;前翅覆翅,皮革质,有亚前缘脉;产卵器发达。渐变态。

螽斯科Tettigoniidae

头短圆;触角靠近复眼下缘。触角长超过体长。雄虫前翅发音器发达;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跗节4节。产卵器剑状或镰刀状。

世界已知约10000种,中国已知200多种。

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 1862

 

体长31.0~43.0 mm。体黄绿或褐绿色。头大。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宽圆形,沟后区侧隆线不明显,横沟3条,中横沟“V”字形;侧板下缘和后缘镶以白边。前翅绿色,径脉域和中脉域有不明显暗斑;雄性前翅到达第6~7腹节,雌性到达第2腹节基部;后翅退化。后足腿节外侧具褐色纵条纹。杂食性,比较敏捷、凶猛。

分布:河北、北京、山东、河南。

驼螽科Rhaphidophoridae

触角很长,无翅。后足很长;跗节侧扁,4节,无中垫。无发音器和听器。

世界已知约30属250种。

中华疾灶螽Diestrammena chinensis (Storozhenko, 1990)

 

体长15.0~21.0 mm。体淡棕色,两侧有黑褐色条纹。头顶尖;颜面有2或4条黑褐色条纹。足细长,腿节黄褐色,有深色环带条纹;前足腿节腹面有1个刺。中足腿节腹面有2个活动的距。后足腿节腹面内缘有1个刺,胫节内、外缘各有1个刺。后足跗节内侧长距与基跗节等长;腹面无刺,呈脊状,端部具1个尖刺。

分布:河北、北京、河南。

蝼蛄科Gryllotalpidae

触角细,顶端尖锐,较体长短。前足开掘足,跗节基部有2齿;后足腿节不发达,非跳跃足;跗节3节。前翅短,发音器不发达,后翅长,伸出腹部末端。尾须长,产卵器不外露。

世界已知约110种,中国已知11种。

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neister, 1838

 

体长25.0~34.5 mm,体背面红褐色,腹面黄褐色;前翅褐色,翅脉黑褐色;足浅褐色;腹部各节腹面具1对小暗色印迹。前胸背板背面明显隆起且具短绒毛。雄性前翅约达腹部中部,对角脉弧形;雌性横脉较多。前足胫节4个片状趾突向后依次渐变短;后足胫节长,外侧背刺1枚,内侧背刺4枚。腹部末端背面两侧各具1列毛刷。尾须细长。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

 

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

体小到中型。头部圆锥形,颜面向后倾斜;颜面隆起具细纵沟;头顶向前突出较长,顶端中央具细纵沟,头侧窝不明显或缺。触角剑状。前胸背板具颗粒状突起,前胸腹板突明显。前、后翅发达。后足腿节外侧中区具不规则的短棒状隆线或颗粒状突起,上基片短于下基片或长于下基片鼓膜器发达。缺摩擦板。

世界已知400余种,我国已知10多种。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 1905

 

体长雄性19.0~23.0 mm,雌性28~35mm。体草绿或褐黄色,散布小淡色斑;后翅玫瑰红或红色。头顶较短,向顶端变窄;颜面倾斜;眼后有1列排列整齐的稀疏小颗粒。前胸背板背面略平,前缘弱弧形,后缘钝圆,中隆线细,侧隆线不明显;前胸背板侧片近后缘有环形膜区;后下角下缘具1列颗粒。后足腿节外侧下隆线不特别外突。

分布: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日本,越南。

斑翅蝗科Oedipodidae

触角丝状。无前胸腹板突,两前足间平坦或略隆起;前、后翅均发达,少数种类较缩短,均有斑纹,网脉比较密;前翅中闰脉上有发音齿,或后足腿节外侧上隆线端半部有发音齿。

世界已知近1000种,我国已知440多种。

云斑车蝗Gastrimargus marmoratus (Thunberg, 1815)

 

体长28.0~30.0 mm。体色变异较大,绿色、枯草色、黄褐或暗褐色,具大理石状斑纹。头短于前胸背板;颜面微后倾、近垂直。前胸背板侧片有较大黄褐色斑块,并混有黑斑。后足腿节沿内、外侧上、下隆线具黑色小点;后足胫节鲜红色。前翅几乎长达后足胫节中部,密布暗色云状斑纹;后翅基部鲜黄色,中部暗褐色。尾须长柱状,顶尖圆。

分布: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香港;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剑角蝗科 Acrididae

头部圆锥或球形,颜面倾斜,与头顶呈锐角;触角剑状,向端部逐渐变窄;后足腿节上基片长于下基片,外侧中区有羽状隆线。

我国已知近100种。

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 (Thunberg, 1815)

 

体长雄30.0~47.0 mm、雌58.0~81.0 mm。体绿或褐色;绿色个体在复眼后、前胸背板侧面上部、前翅肘脉域具淡红色纵纹;褐色个体前翅中脉域具黑色纵纹,中闰脉处具1列淡色短条纹。头圆锥形;颜面极倾斜,全长具纵沟。前胸背板具细小颗粒,侧隆线近直,后横沟位于背板中部稍后。前翅长超过后足腿节端部。跗节爪间中垫长于爪。主要取食各种作物和禾本科植物的叶片。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西藏。

蚱科Tetrigidae

体小型。触角短,多为线状。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向后延伸至腹末,末端尖;前翅退化成鳞片状;后翅发达;前足腿节上方有脊无沟,跗节式 2-2-3 ,爪间缺中垫;无发音器和听器。世界已知850多种,我国已知近100种。

日本蚱Tetrix japonica (Bolivar, 1887)

 

体长7.0~13.0 mm。体黄褐至深褐色,具小颗粒。头顶稍突出于复眼前缘。前胸背板长达后足腿节端部;前缘平直,中隆线完整,在横沟间略屋脊状;背面中部有2对深褐色到黑色的近方形斑。后翅稍短于前胸背板后突。后足腿节粗短。

分布:河北、全国分布;日本、俄罗斯,蒙古。

蚤蝼科Tridactylidae

体小型,口器前伸;触角12节。前胸背板后缘凸圆。前翅短,后翅伸出腹部末端;前足开掘足;后足跳跃足,胫节端部有2个能动的长片;跗式2-2-1。尾须2节。

世界已知80多种。

日本蚤蝼Tridactylus japonicus (Haan, 1842)

 

体长5.0~5.6 mm。体黑褐到黑色。头部短于前胸背板,复眼內缘有黄白斑。触角念珠状。前胸背板拱起,背面有黄斑;侧缘黄白色,在部分个体仅后下角黄白色。前翅短。中足胫节宽扁,各足胫节大部分黄褐色,有黑色条纹;后足腿节膨大,背面有小黄白斑。尾须多毛。生活在潮湿的地面,挖掘洞穴栖息。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日本。


Copyright © 2015-2022  河北大学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160109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