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鸟类。
褐马鸡成年高约60cm,体长1~1.2m,体重5kg,全身呈深褐色,两颊无羽毛皮肤裸露呈红色,头部两侧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突出于脑后,像一对白犄角。因而得名“角鸡”。它的尾羽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既潇洒又美观,故又得名“褐马鸡”。
褐马鸡曾广布于中国东部和中北部地区,由于长期遭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褐马鸡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使褐马鸡的分布区极度缩小。现在仅分布于我国的山西芦芽山、吕梁山、陕西黄龙山和北京百花山、河北小五台山等地。
古籍中多将褐马鸡称为“鹖”。《禽经》是我国古代的鸟类 学专著,其中对褐马鸡作了这样的描述:“ 鹖,毅鸟也。毅不知死。状类鸡,首有冠,性敢于斗,死犹不置,是不知死也。”“毅”就是是“果决,刚毅”的意思,就是说这种鸟:刚毅不知死,敢于打斗,打斗起来会将生死于度外,非常“英勇善斗”。所以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开始,会把褐马鸡的尾羽做成“鹖冠”奖给武士,用于激励将士。汉代时将“鹖冠”正式定为武冠,到了清朝用“顶戴花翎”来区别官员官位的等级。其中花翎又有花翎和蓝翎之分。其中,花翎为孔雀尾羽所做,蓝翎为褐马鸡尾羽所做。蓝翎又称为“染蓝翎”,是把褐马鸡尾羽染成蓝色,一般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或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佩戴。
褐马鸡为什么这么好斗?主要是因为雄性褐马鸡的领地意识很强,尤其繁殖季节,一旦有“情敌”前来挑衅,褐马鸡怕自己的“爱人”被别人抢走,“娶亲大战”一触即发,不把入侵者赶走绝不罢休。
在国外,褐马鸡的尾羽曾被用于装饰衣服帽子,畅销海外,而且售价昂贵。鸦片战争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我国后,大肆掠夺褐马鸡运到国外。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遭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导致褐马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近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如今野生褐马鸡的种群在不断增加。相信,我们的“国宝”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鸡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