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让大家选在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最“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东西,那恐怕得票最高的要数人民币了,呵呵,现代的人民币大家当然都熟悉的不得了,天天都要用嘛,可是你知道明朝的“人民币”是什么样吗?
明朝洪武初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大多是铜钱“洪武通宝”,然而刚刚建立的明王朝极端缺乏铜料,铜质货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百姓仍习惯于使用元朝的纸币,认为铜钱有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决定恢复用钞,他借鉴元代实行的纸币制度,印制“大明宝钞”与铜钱并行,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
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着两件大明宝钞(见下图),纸质,每件高32.8厘米,宽21.8厘米。宝钞系黄铜铸模,用桑皮纸印刷,四周有龙纹花栏,最上部的黑色长方形天头内自右向左写着“大明通行宝钞”,宝钞的中上部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格子,里面写着宝钞的面额“壹贯”,它下面的方形格子里面画着10串铜钱,分五组,每组两串,按上二、中四、下四系列连成图案。格子的左面有一个细长的竖栏,里面用九叠篆文竖写着“大明宝钞”四字;右面也是一个细长的竖栏,里面用九叠篆文写着 “天下通行”四字。下面的竖栏内印有楷书七行四十二字的行钞令文 “户部奉准印造大明宝钞 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吿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 月 日”。
这种面额一贯的大明宝钞是我国历史上最大尺寸的纸币,当时法律规定宝钞一贯折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折黄金一两,金银可兑换宝钞,但宝钞不准兑换金银。大明通行宝钞分为六等,即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造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种小钞。宝钞发行之初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钞值基本上是稳定的。后来随着纸币发行量的增加,宝钞不断贬值,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苦难,因此百姓往往重铜钱轻宝钞,民间开始抵制使用宝钞,到弘治年间大明宝钞正式退出百姓的生活。
明朝采取经济和法治相结合的手段严禁伪造钞票,朝廷曾多次严令按法定用钞,不得伪造,否则处以极刑,同时明朝廷还把严禁伪造的条文刻印在纸币的正面。大明通行宝钞的下部均印有“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的警戒性文字。这段文字明确规定了宝钞的通行和禁止伪造,措词严厉,奖惩分明,在维护纸币的权威性和保障其在全国正常流通所起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