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

栏目导航

认识身边的昆虫之一:蜻蜓篇

发布时间:2022-04-05 点击数:

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包括了蜻、蜓、蟌等,全球已知约6000种,分为2个亚目27科。分布于除南极洲和北极圈高纬度地区之外的世界各地。蜻蜓体型粗大;咀嚼式口器;触角鬃状、复眼极为发达;2对翅发达,翅脉丰富,多数色彩鲜艳;腹部细长,雄性第2、3节背面有发达的次生交配器;外翅型,半变态。

蜓科Aeshnidae

大型飞翔力强,体色多变。复眼在头背面接触。翅透明,有2条粗结前横脉。前后翅三角室形状相似,翅痣内常有1条支持脉、1条径增脉和1臀套;M2脉波状弯曲。下唇中叶稍凹裂。雌性具发达产卵器。

大团扇春蜓 Sinictinogomphus clavatus (Fabricius, 1775)  

腹长52.0~60.0 mm。额黑色,有绿色宽横纹;头顶黑色,有2大圆形突起;后头及其后方淡绿色,周围有黑边。前胸黑色,背板两侧有黄斑;合胸大部黑色,有绿条纹。足黄色,有黑条纹。翅白色透明,翅痣黑色。腹部黑色有黄斑。第8腹节侧缘都扩大像圆扇,扇状中央黄色、边缘黑色。

分布:河北、北京、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海南;朝鲜,日本,尼泊尔,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蜻科Libellulidae

亚前缘脉上下方的结前横脉相互连接成直线;翅痣无支持脉;臀套靴形;后翅三角室接近弓脉;径增脉发达。

世界已知1000多种,我国已知140多种。

 

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 (Drury, 1773)

 

腹长30.0 mm。体红色。前胸褐色。合胸背前缘具褐色长毛,背面有稀疏短毛;气孔向后伸出1褐色线纹。翅透明;翅痣黄色;前、后翅基部有红斑。雌性额及头顶黄褐色,后头黄色;合胸背面褐色,侧面黄褐色,翅基斑黄色;腹部黄色。

分布:河北、北京、江苏、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云南;朝鲜,日本。

 

黄蜻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 1798

 

腹长32.0 mm。前胸黑褐色;合胸背前方赤褐色,具细毛;脊上具黑褐色线纹;领黑褐色;侧面黄褐色,具稀疏的细毛。翅透明;翅痣赤黄色,内、外端边缘不平行;后翅臀域淡褐色。足腿节及前、中足胫节具黄线纹。腹部赤黄色,背面具黑褐斑。

世界性分布。

晓褐蜻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 1839)

 

腹长约25.0 mm。体紫红色。前胸黑褐色。合胸靠近领附近有1淡褐色三角形斑;侧面有4条黑色条纹。翅透明,翅基部有黄褐色斑,前翅斑小,后翅斑大;翅痣黄色。腹部第1/2节背面基部有黑色横斑;腹部端部褐色。

分布:全国广布;日本,东南亚,南亚。

色蟌科 Calopterygidae

体型较大,翅宽而透明,翅脉浓密。足长,具长刺;翅痣常不发达或缺如;方室长,前凸,多横脉;Cu2脉在方室之后,其基部发出1支Cu2a脉;M1a脉与M2脉紧密平行。

世界已知近200种,我国已知40余种。

透顶单脉色蟌Matrona basilaris (Selys, 1853)

 

腹长50.0~55.0 mm。额和头顶暗绿色。前胸暗绿色。合胸暗绿色,有光泽,合胸脊及第1、2缝黑色,第3缝大部黄色。翅黑或褐色;无翅痣。腹部背面绿或暗绿色,腹面第1~7节黑色;第8~10节褐色。雌性胸侧第3缝全黄;翅基1/3色较淡,伪翅痣白色;腹部褐色。

分布:河北、北京、江西、福建、广西、云南。

扇蟌科 Platycnemididae

体小型,有色斑,很少有金属光泽。翅中等或窄,透明。Ac脉位于2个结前横脉之间,中室前缘约比下缘短1/5,外角钝角形。腹部中等长。

世界已知400种以上,我国已知40多种。

白扇蟌Platycnemis foliacea Selys, 1886

 

腹长26.0~29.0 mm前胸黑色,侧面黄绿色条纹连接合胸;合胸中缝以上黑色,中缝以下黄绿色,后胸侧缝具1细黑条纹。翅透明,翅痣棕褐色。中、后足胫节白色,强烈横向桨状扩展。腹部背面黑色、侧面黄绿色,分别在第3~7节各节端部和基部扩大端环。雌性体色较淡;翅痣淡黄色;胫节不扩展。

分布:河北、北京、河南、陕西、山西、浙江、天津、广西、四川、贵州、江西、江苏、安徽、上海;日本。

叶足扇蟌Platycnemis phyllopoda Djakonov, 1926

 

腹长26.0~29.0 mm。颊一半白一半褐。前胸黑色,侧面具淡黄色条纹连接合胸肩前条纹;合胸中缝以上黑色,中缝以下淡黄色,沿后胸侧缝具1黑条纹。翅透明,翅痣红褐色。足白色为主,胫节明显横向扩展呈桨状。 腹部背面黑色且黑色,侧面淡黄色;第3~7节具淡黄色基环。雌性翅痣深褐色,足淡红褐色为主。

栖息于低海拔缓流溪流和湿地环境。

分布:河北、天津、湖北、湖南、河南、云南、江苏、上海、北京、江西、浙江。

蟌科Coenagrionidae

体型较小,细长。体色多变。翅窄长,顶端圆,有翅柄。翅痣多变,一般菱形,有支持脉。方室四边形,其前缘短于后缘,外角尖锐,内无横脉;五边形翅室较多,翅端无插入的分脉。腹部中等或细长。

世界已知近1300种,我国已知70余种。

长叶异痣蟌Ischnura elegans (Vander Linden, 1820)

 

腹长22.0 mm。合胸背前方黑色,有1对蓝绿色背条纹;侧方淡蓝绿色,中胸后侧片前半部黑色。翅透明。前翅翅痣基半部黑色,端半部蓝白色;后翅翅痣白色,中间褐色。腹部背面黑色,有闪光;侧面蓝至蓝绿色。雌性各部分蓝色较少,为黄绿色。

分布:华北、东北;朝鲜,日本,俄罗斯,印度,欧洲。

捷尾蟌Paracercion v~nigrum (Needham, 1930)

 

腹长27.0~30.0 mm。雄性体蓝色,有黑色条纹。头顶黑色,眼内侧有2个蓝斑。胸部背面中央有1黑纵纹,两侧上方各有1纵纹;合胸侧面中下部有2黑色细纹,上侧的仅后部明显。翅透明,翅痣灰色;弓脉位于第2条结前横脉下方;结后横脉10~12条。腹部第3~8节各节基部之后背面近全黑,并向两侧扩展,侧面和腹面黑色。雌性体黄或淡蓝色,条纹黑色。

分布:全国广布;俄罗斯,朝鲜,越南。


Copyright © 2015-2022  河北大学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16010903号-1